勾海燕,黑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历史研究部主任,黑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客座教授。长期从事黑龙江古代史研究、黑龙江省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等工作,是“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以肃慎族系遗存为中心”“黑水文脉——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大纲主要撰写人之一。先后发表《黑龙江称谓考》《渤海乐曲目中“大靺鞨”、“新靺鞨”相关问题辨析》《“渤海郡”与“渤海国”关系新考》等文章,出版著作《嘎仙洞吊古——鲜卑人出大兴安岭记》。
勾海燕:1960年,天门军之印出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外城中,是当地农民翻地时发现的,出土地点距今宁安市东京城镇北门约250米,1963年调拨至黑龙江省博物馆。1993年,天门军之印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国内现存唯一一方渤海国印,天门军之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勾海燕:渤海国在典章制度、都城建制、墓葬形制、货币经济、纪年与历法、语言和文字等各方面,无不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唐玄宗在给渤海二世王大武艺的敕书中就有“卿地虽海曲,常习华风”字样。
天门军之印如何被发现?有何特别之处?体现了渤海文化的哪些特点?黑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勾海燕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旧唐书·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国建制与唐朝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国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因此“天门军”可能是类似唐朝中央十军的王城禁军组织。
唐朝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促进了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更对社会和民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唐朝与东北地区的交流往来,可以说是丝绸之路在边疆地区的延伸。“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送一位渤海王子回家乡时写下的诗句,也是对当时渤海文化与中原唐文化趋同的评价。可以说,渤海文化是中原盛唐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两者的统一关系。
天门军之印出自渤海上京龙泉府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国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这枚印使用了蟠条焊接工艺,是唐代官印的重要特征之一。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提出:“唐代官印统用朱文,字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去。这是一种新的制法。印史上未见有什么名称,我们称之为‘蟠条印’。”天门军之印以汉文篆字入印,是渤海国与中原唐王朝交流的证明,也是渤海国使用汉字的重要实例。
勾海燕:历史文献对唐朝职官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但不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同样无此种形制。渤海国常派官吏和学生到长安城“习识古今制度”,其政治、职官、经济等制度均与唐朝一致。《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渤海国仿唐朝中央的典章官制,亦置有“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机构。
渤海国曾先后有六条水陆交通干线贯通中原及周邻地区。经济上,渤海国力求与唐朝接轨,既有较先进而发达的农业,门类众多、分工很细的手工业,又有颇具规模、十分活跃的海内外商业、贸易。文化上,大量渤海生徒、僧侣随朝贡使团入唐求学,汉文经史典籍因此源源不断传入渤海地区。宗教上,渤海国亦追随唐朝,礼佛行事更成为上层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中原唐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往来,促进了渤海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时称“海东盛国”的繁盛局面。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靺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其风俗文化有自身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与唐朝的交流,让渤海文化在其发展和繁衍过程中不断向中原王朝学习、靠拢,逐渐形成了与华夏同风的海东文明。
勾海燕:唐代史料记载,渤海国“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起,上京龙泉府曾两度为渤海国国都所在地,先后长达一百六十余年,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对外交往中心。
上京城仿照唐长安城的形制营建,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三个部分,三重城垣层层相环。全城除宫城坐落于北部中心区之外,其余以中轴大街为线,分为东西两半城,作棋盘状布局,宫室、衙署与里坊严格区分,功能分明。郭城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总周长约16.3公里,呈横向长方形。
彩神vlll官网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一方古渤海国印,天门军之印于1960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该印为青铜质,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这枚印与唐朝官印一样,用汉文篆字入印,是渤海国使用汉字的重要例证。
勾海燕:该印为青铜质,由铜片镶成。通高4.3厘米、边长5.25×5.3厘米、厚1.4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与“鸡林道经略使之印”“涪娑县之印”“大毛村记”等唐代官印篆字风格基本一致。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认为这是一方唐代官印。又因其出土于渤海上京龙泉府,因此推测天门军之印是一方渤海国印。
渤海国的开创者大祚荣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人。隋末唐初,部分靺鞨人从白山黑水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归附唐朝,其首领被唐授以官职。7世纪末,营州之乱爆发,靺鞨人避乱东奔,据险自守。698年,大祚荣自立建国。之后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的边州属国。713年,唐玄宗遣崔忻出使渤海国。返回途中,崔忻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巨石上刻“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字样,以此纪念。清光绪年间建石亭对刻石予以保护,取名唐碑亭。20世纪初,此刻石被日本人掠至东京。鸿胪井碑的发现,印证了渤海国从属于唐朝这一史实。
迄今为止,遗址内出土遗物数量甚多,其中尤以建筑材料文物最多,如莲花纹瓦当、宝相花纹砖、文字瓦等。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别的珍贵文物,如铜镜、铜人等。这些文化遗存都为我们了解渤海国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完)
926年,渤海国为契丹所灭,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两百余年间,渤海国仿唐厘定地方行政体制,“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北青土城)、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临江市),并先后以中京、上京和东京为王都,其中以上京为都时间最长。
457.90MB
查看899.58MB
查看48.2MB
查看854.66MB
查看263.30MB
查看609.25MB
查看601.13MB
查看941.94MB
查看658.73MB
查看989.36MB
查看382.83MB
查看379.27MB
查看783.15MB
查看912.53MB
查看244.83MB
查看542.64MB
查看276.79MB
查看681.11MB
查看211.52MB
查看629.97MB
查看810.78MB
查看476.32MB
查看534.48MB
查看622.13MB
查看529.50MB
查看202.84MB
查看367.30MB
查看977.92MB
查看289.91MB
查看881.28MB
查看744.65MB
查看676.65MB
查看242.36MB
查看337.98MB
查看167.29MB
查看303.92MB
查看847.68MB
查看484.79MB
查看781.71MB
查看709.24MB
查看443.83MB
查看137.84MB
查看922.89MB
查看620.38MB
查看909.13MB
查看288.46MB
查看588.83MB
查看984.66MB
查看361.70MB
查看107.83MB
查看936.28MB
查看705.24MB
查看962.33MB
查看830.17MB
查看265.27MB
查看241.52MB
查看750.63MB
查看177.31MB
查看396.19MB
查看426.13MB
查看164.24MB
查看355.46MB
查看133.88MB
查看425.10MB
查看357.70MB
查看659.24MB
查看379.55MB
查看515.12MB
查看427.24MB
查看757.94MB
查看373.92MB
查看368.44MB
查看621.63MB
查看363.97MB
查看879.11MB
查看317.33MB
查看442.77MB
查看304.28MB
查看473.30MB
查看152.76MB
查看884.64MB
查看488.99MB
查看363.98MB
查看163.20MB
查看732.75MB
查看192.22MB
查看891.96MB
查看627.22MB
查看389.72MB
查看343.72MB
查看109.47MB
查看552.93MB
查看897.32MB
查看896.12MB
查看558.60MB
查看349.87MB
查看763.41MB
查看128.57MB
查看378.12MB
查看539.79MB
查看651.39MB
查看928.69MB
查看650.91MB
查看206.32MB
查看
626荆门wh
2025-07-01 06:13:23 推荐
810188****8636
彩色宝石卖爆了!高品质彩色宝石价格上涨🥧
2025-06-29 06:16:29 不推荐
291152****5349
重庆一女子将幼子从高楼抛下,目击者:扔第二个孩子时被控制🥫
2025-07-01 07:54:36 推荐
712015改装车大赛
墨西哥就移民问题向美要200亿美元,特朗普:我10美分都不给🦂
2025-06-29 15:47:45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