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以来的起伏活动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余震区的南端,5、6级余震空间集中区出现明显位置迁移现象。结合在该地区发育的多条北东方向平行展布的一组断层来看,此次7.3级地震及后续余震的发生,可能是区域多条断裂共同活动的结果。主震的发生,可能触发并激活了附近次级断裂的活动。
4月22日以来出现的地震密集活动,与区域复杂的构造环境也密切相关。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4月3日花莲海域7.3级主震为北东方向的单侧破裂,因此4月3日至4月21日余震几乎都发生在主震的北东方向。
11选5app首先,针对全球7级地震的系统研究结果,以一年为尺度,余震序列的最强余震发生在震后3天内的概率约58%,发生在30天内的概率约76%,发生在90天内的概率约87%,主震后90—365天的晚期强余震概率仍能达到约13%。就以台湾东部海域7级地震而言,也存在类似的例子。例如1922年9月15日台湾宜兰海域7.2级地震后,间隔1个月,在10月15日发生了6.7级地震,该地震是7.2级后的最大余震。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从目前的活动特征来看,花莲7.3级地震序列仍处在起伏活动过程中,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其次,从此次5、6级强余震的起伏活动时间来看,我们认为受固体潮调制现象显著。4月24日是潮汐大潮时间。固体潮是指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现象,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周期性应力,就是潮汐应力。已有的研究显示,余震区相对松弛、破碎的构造和介质环境,以及震后短时期不稳定的临界应力状态,加之潮汐应力与构造应力的“同向促滑”叠加效应,因而潮汐触发确实更为“偏爱”余震活动。
209.55MB
查看709.49MB
查看63.9MB
查看975.96MB
查看800.42MB
查看842.36MB
查看117.17MB
查看352.85MB
查看606.58MB
查看197.54MB
查看721.51MB
查看111.69MB
查看335.43MB
查看645.80MB
查看698.31MB
查看147.63MB
查看624.18MB
查看546.61MB
查看675.76MB
查看446.43MB
查看874.90MB
查看577.28MB
查看239.87MB
查看566.33MB
查看936.24MB
查看507.92MB
查看990.98MB
查看792.98MB
查看398.57MB
查看534.62MB
查看274.39MB
查看512.90MB
查看325.47MB
查看417.38MB
查看459.61MB
查看421.32MB
查看665.83MB
查看713.67MB
查看174.43MB
查看675.64MB
查看409.46MB
查看591.67MB
查看343.32MB
查看562.69MB
查看883.37MB
查看226.70MB
查看718.79MB
查看250.38MB
查看683.35MB
查看871.97MB
查看571.31MB
查看434.87MB
查看217.38MB
查看842.71MB
查看422.82MB
查看916.42MB
查看827.66MB
查看415.25MB
查看203.36MB
查看852.94MB
查看335.84MB
查看920.49MB
查看527.43MB
查看804.65MB
查看441.86MB
查看690.98MB
查看279.40MB
查看292.24MB
查看158.57MB
查看949.85MB
查看723.34MB
查看843.31MB
查看911.23MB
查看180.83MB
查看417.82MB
查看774.26MB
查看162.12MB
查看580.41MB
查看470.32MB
查看133.44MB
查看520.74MB
查看904.31MB
查看836.83MB
查看546.57MB
查看627.68MB
查看591.65MB
查看194.15MB
查看877.36MB
查看480.58MB
查看129.65MB
查看117.13MB
查看772.17MB
查看611.50MB
查看849.87MB
查看557.68MB
查看767.75MB
查看937.52MB
查看435.60MB
查看763.64MB
查看256.47MB
查看868.96MB
查看577.39MB
查看960.59MB
查看716.95MB
查看
624霍尔果斯kd
2025-07-05 01:48:16 推荐
694188****8062
理解长三角|宗庆后身后:时代洪流中的企业家想象🎪
2025-07-06 04:54:31 不推荐
238152****8856
2025-07-05 04:09:32 推荐
49狂野的汽车
2025-07-05 13:25:47 推荐